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6:45 点击次数:196
前言
在非洲,有个国家,那里的居民可能一辈子都未曾享受过肉类的美味,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肉的滋味;要是家里有辆自行车,那可真是顶级奢侈品呀。
更疯狂的是,这里的政府居然还禁止老百姓跑步,而这个地方,就是位于非洲心脏地带的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——布隆迪。
在自行车界,有那么一些人,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拼搏,成功跻身财富榜。他们可是自行车行业的富豪,利用这项绿色出行方式,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,也影响了整个市场。听说有人在这里一年卖出成千上万辆自行车,真是让人刮目相看!
每天早上五点钟,天还没亮,约翰就已经推着那辆锈得厉害的“二八大杠”出门。这辆自行车可是他全家最珍贵的资产,也是他养活八个孩子的唯一希望。
后架上绑着将近五百斤的香蕉,堆得比人还高。这些香蕉得从山脚的种植园运到一百公里外的布琼布拉。如果顺利的话,这一趟能赚到6元人民币;可要是不小心翻车,轻则骨折,重则性命不保。
布隆迪的公路大多都是土路,坑坑洼洼的,只有一段柏油路通向首都。下坡的时候,约翰会放开刹车,让自行车以70公里的速度飞驰而下。
风劲吹着,车架发出难以承受的吱呀声,他不敢松快脚步——多跑一趟,就能多赚几块钱。上坡的时候,他得花钱请人推车,每次得给个两毛钱的小费。
帮忙推车的人,多是买不起自行车的穷苦人。他们常常蹲在路边,眼巴巴地等着接单,只为挣点钱,换一口木薯糊来填饱肚子。
“这车比我的命还重要。”约翰说道。他的脚趾因为长期赤脚搬运货物,裂得一片狼藉,沙蚤也钻进了皮肤里下了卵,脚底溃烂得直流脓。但他不敢停下,哪怕一分一秒,家庭就得面临饥饿的威胁。
去年,约翰的邻居在扒卡车时被碾死,留下五个孩子靠乞讨度日,约翰的自行车后架上,除了香蕉,还绑着一家人的生死。
在布隆迪,像约翰这样的“自行车大户”算是幸运的啦。全国70%的人每天收入连3元都不到,很多人连块破草席都买不起,只能窝在泥地上。
一辈子都没机会尝点肉。
在首都的贫民区,黛西和她的三个孩子挤在用防水布搭成的三角形棚子里,棚顶漏水,地上湿漉漉的,苍蝇在发霉的木薯叶上飞来飞去。
她的大儿子刚满五岁,每天的事就是上山去偷偷采木薯叶。“生的叶子又苦又涩,不过煮熟了就能填饱肚子。”黛西说着,掀开衣服给一岁的小女儿喂奶——尽管她自己已经两天没吃东西,瘦得像根小针一样的乳房早已挤不出一滴奶。
饥饿是布隆迪人最熟悉的敌人,全国人均年食肉量仅14克,相当于一勺肉末,普通人家的“大餐”是一碗掺了花生碎的咖喱饭,价格五毛钱,只有运输工偶尔舍得享用。
在那儿,肉类可是奢侈品,腐烂的菜叶和发臭的剩饭才是人们的常规主食。黛西的小儿子脚底下满是沙蚤咬出的血洞,她只能用缝衣针把那些虫卵挑出来。
黛西心想:要是能有双鞋,孩子就能少受这种罪了。可是一双最便宜的塑料拖鞋竟要9块钱,相当于她三个月的工资。
布隆迪的贫困,不仅仅是因为资源的短缺,更是被荒唐的政策和动荡的历史推向了绝境。
贫困这个圈子真是让人心痛,总是让人受尽折磨,难以挣脱。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,许多人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挣扎,生活似乎永远看不到希望的曙光。
2014年,总统发布了一道法令:未经政府批准,禁止人民跑步。官方的说法是“为了防止图西族借跑步的名义搞叛乱”,不过很多人认为,这其实就是在变相控制底层群众。
首都的警察一个月赚100元,平时在检查站就开始向路人要赃款,连运香蕉的约翰也得掏“过路费”。“不给钱?他们就把你车的轮子拆了。”约翰苦笑着,拿出一张皱巴皱巴的纸币,这可是他今天收入的五分之一啊。
这个国家就像被时间困住了,电力覆盖率只有11%,智能手机根本是个奢望,孩子们玩耍的道具只是啤酒瓶盖和一些轮胎碎片。
学校的教室里,课本上的字都被雨水弄模糊了,有三分之一的老师自己其实也是文盲。
政府没办法修路,却把预算投在没完没了的种族斗争上——胡图族和图西族的仇恨已经延续了几十年,街上的弹孔都还没补上,新的冲突又要来了。
最让人感到压抑的,不是贫穷本身,而是那种无法逃脱的贫困循环。
在布隆迪,妇女平均要生六个孩子,原因是“多一个孩子就多一双能干的手”。可是,土地早就撑不住了,饥饿的家庭干脆把女儿以95元的价格卖给了邻国,而男孩则被迫去当童工。
在首都的市场上,一位母亲抱着瘦得不成样子的宝宝恳求:“帮帮我吧,给我一袋木薯粉就行。”
每天傍晚,约翰都会来到布琼布拉的集市,他把香蕉卸下后,拿到6元的报酬,花了5毛钱买了一碗咖喱饭。剩下的钱他得攒着,准备换个新轮胎——他的车胎早就磨得只剩一层胶皮了。
回家的路上,约翰瞄见几个小伙子扒在卡车的挡板上,那个真是省力又刺激啊。可是,司机猛然一踩刹车,结果一个少年摔进了沟里,鲜血把路边的香蕉叶都染红了。约翰强忍着不想再看,继续骑着他的车。他心里明白,明天这些孩子肯定又会在这里出现。
夜色渐浓,约翰的简陋小屋飘散着木薯叶的苦香,八个孩子围着火堆,抢着那唯一一勺加了盐的糊糊。屋顶的缝隙透进些微星光,远处隐约传来几声枪响。
可是,此时此刻,约翰心里满是满足:全家都还健在,那个自行车也还撑着,明天的太阳照旧会升起。
结语
在布隆迪,幸福的标准简直低得可以——能呼吸、能站着、能吃上一口饭,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儿。那里的人民不懂什么叫“内卷”,也从不抱怨命运的委屈。
他们就像野草一样顽强地在缝隙中寻求生存的滋养,而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三餐、一双鞋、还有随意奔跑的自由,对他们来说,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天堂。
